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【媒体聚焦】新春走基层|“农民教授”李荣同:科技农业帮扶有了新路径

        来源: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:2023-01-29浏览次数:1001


        编者按近日,学习强国、新华社等媒体以《新春走基层|“农民教授”李荣同:科技农业帮扶有了新路径》为题报道我校李荣同教授科技赋能农业,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进事迹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现将原文转载如下:

         


         

        原文如下

         

        新春走基层|“农民教授”李荣同:科技农业帮扶有了新路径

        1月12日,腊月廿一,江西省黎川县潭溪乡政府的会议室里,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,为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李荣同颁发“潭溪乡乡村振兴技术顾问”聘书。拿着聘书,李荣同就像获得了科技大奖,开心地像个孩子。

        与乡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一起,李荣同感慨地说,作为在黎川县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团长,在这个山区小县已经是第10个年头,自己俨然成为了一位黎川“新农民”,他对推动黎川县乡村振兴充满信心。


         

        一所“240岁”的研究院

        在这次采访前,记者与李荣同素未谋面,但对他的情况早已熟悉:全国模范教师、第三届“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”、2020年度江西省脱贫攻坚奖、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、江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……

        1月11日上午,与李荣同从抚州一起驱车前往黎川的路上,记者直言:“李教授,您是名人呀。”对“名人”这个称谓,李荣同笑着说,他最喜欢的是大家叫他“农民教授”。

        出生于江西崇仁小山村的李荣同,了解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渴望。2014年开始,他就担任黎川县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团长,将高校优质智力资源引入地方促进经济发展,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。在他的带动下,“黎川草菇”被列为“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”,食用菌成为黎川县的主导产业,产品约占国内市场60%的份额。

         


        “我们现在在黎川有了一所‘240岁’的研究院。”听李荣同说“240岁”,记者愣了。李荣同介绍说,2019年,他和东华理工大学刘细明、余军林、饶军3位教授一起,组建成立了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。“我们都是60岁左右,加上就是240岁左右。你说是不是一所约等于‘240岁’的研究院。”李荣同笑了。

        记者与李荣同一起抵达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时,已是上午11时许。“如果说10年的科技农业帮扶,已经解决了村民们对我们的信任度问题,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,那么,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。”显然,李荣同已经有了新的思考。

        在李荣同看来,成立研究院的目的,是通过这一平台,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到黎川,不仅持续为当地企业和村民予以农业技术帮扶,而且将工业技术帮扶也列为工作重点。“这就相当于打造一个‘基层智库’,由研究院为高校和当地政府,或是企业、村民牵线搭桥,共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。”他自豪地告诉记者,现在研究院相对固定的博士就已经有30多名,涉及陶瓷、新材料、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。

        “你看,这是2022年研究院专家服务的汇总表。”李荣同手上拿着的表格里,清晰地记录着专家服务的调研日期、调研企业和调研内容等,全年开展的调研达47次,最密集是2022年1月4日,有10位博士教授同时相聚黎川县,分四路深入各行业开展调研。

        “我们推动东华理工大学、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博士教授到黎川县的陶瓷、皮革、家居、现代农业等主要特色企业进行技术需求调研,与20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技术服务协议。”

        “我们推动黎川县进一步规范和扩大草菇种植产业,在日峰镇联盟村建立20万菌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,加快推进黎川草菇标准化。”

        …………

        列举近几年研究院的一项项令人称赞的成绩,李荣同说,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。”在他看来,研究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
        一名村支书的乡村振兴梦

        1月11日下午,记者与李荣同一起来到黎川县潭溪乡新庄村现代农业示范园。

        现年54岁的尧三才,是新庄村党支部书记。见李荣同来了,尧三才老远就打着招呼。“我和李教授是老熟人,他经常会来我这。”谈起与李荣同的交往,这位“新时代赣鄱先锋”说,他俩有讲不完的故事。

         


        乡村振兴,产业为先。新庄村把草菇作为该村的主要产业之一,引进新富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,以“村公司+农(脱贫)户”的方式发展稻草菇产业,小蘑菇撑开产业发展致富伞。

        “和你讲讲种草菇的故事吧。”尧三才带着记者来到两个全封闭的白色大棚前,打开一侧的大门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。“这是废菌包正在发酵,所以温度很高,里面的温度已经超过了60℃。”尧三才说,在李荣同的技术指导下,2022年10月,新庄村利用“周年化草菇床式棚载技术”,实现了黎川草菇鲜菇全年种植不间断。“正常情况下,黎川草菇出菇季节是每年6—9月,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四季都有鲜菇,还延长了使用链条,实现变废为宝。”

         


        尧三才对“周年化草菇床式棚载技术”如数家珍。这一技术改变传统种植草菇用稻草制作菌包的模式,而是直接用废菌包在大棚内发酵,而后种草菇,草菇出菇后,废料再发酵有机肥用于田间种植,实现变废为宝。“你看每个大棚里面都是一层层架子,这就解决了用地问题,特别是堆料场问题。”

        最令尧三才开心的是,“周年化草菇床式棚载技术”壮大了村集体经济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草菇的生长周期为25天,每个大棚出菇量为三四千斤,如果按批发价7元/斤计算,生产额可达2万多元,利润也可达0.6万元。“现在,我们只用两个大棚试验种植。未来,计划投入200万元建25个棚,这样对应草菇的生产周期,就可以实现每天都有一个大棚出菇,确保了人力固定,每个大棚的年利润实现六七万元。一年下来就是100多万元。”讲完这些数据,尧三才的眼里放着光。“2022年,新庄村各产业产值总量达1200万元,实现净利润120万元以上。”尧三才介绍,他们正全力打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“新庄模式”,村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。

        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科技含量

        “95后”卞文韬是江西祥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祥川生物”)的副总经理。1月11日,当记者与李荣同来到祥川生物时,卞文韬老远就叫着“李老师”。2022年,在李荣同的指导下,卞文韬参加了第五届“中国创翼”创业创新大赛江西省选拔赛,以《“鹿”鸣黎川,菌助振兴》项目冲进决赛,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乡村振兴组一等奖。祥川生物是一家鹿茸菇为主的食用菌产品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。

        “科技来源于李老师等专家的倾力指导和帮助。”卞文韬说,祥川生物与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,设立专家工作站。依托研究院的技术支持,在菌种培育、出菇控制等方向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,其中发明专利1项,对生产改进、效益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
         


        在卞文韬的引导下,记者在厂区一路走、一路看,被眼前的一幕幕惊到了。恒温恒湿的育种车间、自动调节比例的拌料车间、灯光明亮摆放整齐的菌菇生长车间……这一切与传统种植菌菇的场景有着天壤之别。在祥川生物,一簇簇小菌菇是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。“祥川生物采用智能化、标准化、工厂化方式生产鹿茸菇,已经成为黎川食用菌产业从粗放生产转向科技生产的重要标志。”李荣同介绍说。

        在生产车间内,记者看到,通过电脑输入程序,营养包用料严格按照比例投入拌料车间,搅拌完后通过流水线自动封装,进入蒸汽杀菌车间杀菌消毒。“这个车间是密封的,里面的空气经过无菌处理,达到医院手术台的无菌级别,确保营养包内没有有害细菌,保障接种后菌菇长势良好。”卞文韬说,祥川生物于2020年4月建成,当年6月试产,11月实现4万包全部投产。假如是传统种植,要达到这个产量,用地面积要在800亩以上。“这可以解决近200人就业,流水线智能化的生产使妇女、残疾人等群体都可以上岗就业,带动40多名脱贫户致富增收。”

         


        “以前黎川每个乡镇都有农户种植菌菇,废弃的老房、牛棚,房前屋后,都可以是养菌菇的场所,对菌菇营养料包的调制、消毒,菌菇生长过程的温度湿度监控以及消灭病虫害都靠经验凭感觉。”祥川生物总经理杨军华说,“现在种植的鹿茸菇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,每天可采收近20吨新鲜菌菇,加工后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。”在祥川生物,记者看到,二期工程已经完工。“生产能力达6万包,春节后即可投产,届时综合生产能力可达10万包,带动400人就业。”卞文韬告诉记者,按10万包的生产能力计算,年产值预计近2亿元,利润达6000万元。

        与李荣同在黎川县的乡村行走,不仅感受到了这位“农民教授”近10年为黎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付出,更掂出了科技兴农的分量。

        回到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,李荣同突然惊讶一声:“这里加挂了黎川县家具产业办公室的牌子了!”这意味着家具产业办公室和他所在的研究院在同一个院子里办公。“以后,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对接,更好地发挥研究院‘基层智库’作用,为推进黎川县家具产业发展助力。”他对未来充满期待。/陈艳伟

         

        相关链接:

        学习强国:https://article.xuexi.cn/articles/index.html?art_id=3729223159550218159&t=1674899422611&showmenu=false&cdn=https%3A%2F%2Fregion-jiangxi-resource&study_style_id=feeds_opaque&source=share&share_to=wx_single&item_id=3729223159550218159&ref_read_id=a8f354d8-52a8-4139-92a3-0b7d88613ceb_1674904832846

        新华社:

        https://xhpfmapi.xinhuaxmt.com/vh512/share/11340318

         

        编辑:刘宇翔  审核:陈婷